马科斯在上任时提出的“优先议程”口号,表明他希望尽快落实《南海行为准则》。从外部来看,这似乎是一个积极的信号,显示菲律宾希望与中国和解,并重视对话与合作。然而,仔细分析后,我们发现马科斯的态度并不那么简单。

在倡导对话的同时,马科斯也强调了菲律宾在南海的“权利和主权”,甚至引用2016年国际仲裁法庭的裁决,声称黄岩岛属菲律宾所有。这一转变犹如晴天霹雳,显露出其内心的迫切与不安。菲律宾军方随后表示,要“阻止中国船只靠近仁爱礁”,这种言辞无疑是在刺激南海局势的敏感神经。
那么,在马科斯掌舵东盟期间,他究竟是想寻求“团结”还是制造事端?答案或许逐渐显露。马科斯的高调发声意在利用东盟平台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,将菲律宾的诉求包装为“东盟共同立场”,以期在南海问题上实现其战略目标。
东盟成员国间的态度并不一致。与菲律宾的强硬立场相比,柬埔寨、老挝等国更注重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机会。即使是同为南海声索国的越南和马来西亚,对华策略也较为谨慎,避免激烈对抗。他们清楚,与中国对抗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。

马科斯的频繁高调,显然未能获得东盟的全力支持,反而可能遭遇来自内部的抵制。东盟遵循的“协商一致”原则意味着重大议题需要全体同意,这种制度设计对马科斯的冒险行动形成了限制,同时他也必须面对国内的政治压力和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,试图用南海问题作为“减压阀”。
在东盟峰会上,马科斯展现出的“左右逢源”的姿态,实际上显示出对东盟中心性的偏离。他在与美国代表的多对一会谈中,不遗余力地将中国的合法行动描绘为“危险航行”,企图将东盟整体拖入反华漩涡。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会晤时,则通过“诉苦”获取支持,这样的策略很可能是为美日菲构建小圈子,以更大范围施压中国。
这种双面“外交游戏”的特性令人警惕,马科斯究竟是希望通过东盟实现区域合作,还是为了获得外部势力的支持以在南海问题上稳住脚跟?这表明他试图借助国际平台对中国施压,从而维护自身政权的合法性。
马克斯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,不仅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,更源于国内的政治考量。随着前总统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斗争及其亲信的贪腐案件发酵,马科斯政府的支持率开始下滑。他以南海问题为“话题中心”,试图转移公众视线,提升自身形象。

面对菲律宾军方的威胁,中国做出了冷静而务实的回应,强调区域事务应由区域国家主导,坚决反对外部势力插手。中方与东盟的经济联系已深深扎根,无论在贸易数字还是互补性方面,都表明对抗并非主流选择。中方的态度对马科斯发出了明确信号:强硬对抗不会给菲律宾带来预期结果,反而可能引发更大风险。
随着南海局势的发展,未来可能呈现三种趋势。首先,马科斯可能会频繁利用主席国身份炒作南海问题,但因东盟内部的抵制,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;其次,在美日支持下,菲律宾或将升级挑衅,引发中方的强烈反制,形成“可控摩擦”;最后,国内压力与经济困境可能促使马科斯在任期后半段放弃激进路线,转向务实对话。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